第04: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暨科技创新推进大会获奖代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05月06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创新 矢志跨越 勇攀高峰

  编者按:4月26日,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暨科技创新推进大会在汉召开,活动当天,对一批为武汉科技创新做出杰出贡献的先进典型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此次获奖项目显示我省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高水平科研成果较多。这些科研成果是什么?他们的贡献在哪里?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获奖代表。

  湖北“纺纱人”领跑国际

  如何让织物既光洁顺滑又柔软耐磨?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暨科技创新推进大会上,“成纱三角区中纤维的分层集聚调控及高性能纱线与织物的产业化生产”获技术发明一等奖,该项目由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教授科研团队完成。

  项目解决了国际上一直在寻求的高性能纤维纺纱新技术,攻克了纱线织物表观光洁与柔软耐磨无法同时提高的矛盾。“只有身上沾满棉花才会成为真正的纺织人”。今年50岁的徐卫林是世界知名纺织与高分子材料学家,从教30余年来,他一直带领学生深入工厂车间。他打破多年来的思维定式,用普通原料突破了“超高支纺纱”的技术极限,纺制出国际上最轻薄的高档面料。

  纤维越柔软,越容易加捻扭转抱合,受控性强。记者获悉,该项目技术成果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知名院士专家鉴定为“重大的原创技术,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成果已在省内外等多家标杆企业获得产业化应用,所生产的面料产品被下游高端服装品牌采购并受到高度评价。

  攻克“水体生态恢复”瓶颈 

  4月2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低碳氮比污水与受污染地表水生物-生态协同高效脱氮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项目通过研制以生物基与非金属矿物基为载体的脱氮生物功能材料,发明物化-生物-生态协同的高效反硝化脱氮以及脱氮功能材料与沉水植物协同的富营养化水体生境改善新技术;形成了低碳氮比污水与受污染地表水生物-生态协同高效脱氮处理关键技术,解决低C/N比污水的深度处理和重度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恢复瓶颈问题,实现水质深度净化和健康生态系统重建的目标。项目授权专利35项,获第十八届中国专利优秀奖、第十届湖北省专利金奖;主要成果入编住建部行业标准“污水自然处理工程技术规程”(CJJ/T54-2017)。 

  成果立足湖北,在武汉、十堰、武穴等地规模化应用,并辐射到海南、浙江等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

  突破数字高程基准精密确定技术难题

  在此次大会上,武汉大学获2018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39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13项,获奖总数居全省前列。武大测绘学院李建成院士等完成的项目“中国高精度数字高程基准建立的关键技术及其规模化应用”获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记者了解到,李建成院士科研团队历经十余年攻关,突破了数字高程基准精密确定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革新了我国现代高程测定和基准维持的模式,在数字高程基准确定理论方法及其精度方面跻身国际领先行列。建立了我国首个优于1分米陆海统一高精度数字高程基准模型,较已有模型精度提高5倍;项目成果广泛用于国土、规划、水利、交通等领域,已推广到全国60多个省市,实现了规模化应用,并在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核磁共振等研究不惧更高场强挑战

  华中科技大学的“脉冲强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果获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1年前,全国第一个落地高校的国家大科学工程开建,2014年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结束了我国强磁场下科研长期依赖国外装置的历史。

  2018年11月22日,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成功实现64特斯拉脉冲平顶磁场强度,创造了脉冲平顶磁场强度新的世界纪录。脉冲平顶磁场兼具稳态和脉冲两种磁场的优点,能够实现更高的强度且在一段时间保持很高的稳定度。使过去只能在稳态磁场下开展的核磁共振、比热、拉曼光谱等研究工作在更高场强下成为可能。该中心科研人员创造性地提出了双电容器耦合态调控新方案,首次实现了电容器驱动的脉冲强磁场波形调控,使用不到国际同类型磁场系统1/10的电源能量,成功实现64特斯拉、3‰稳定度的脉冲平顶磁场。

  开创宫颈癌术后新疗法

  由马丁院士主导的“宫颈癌早期诊治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获2018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0年,马丁院士倡导牵头组建中国中东南地区妇科肿瘤协作组,团队经6年多研究,通过对357例宫颈癌患者样本实践,发现早期宫颈癌具有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在切除子宫后,采用“单纯化疗”的生存率与国际标准推荐的“同步放化疗”一致,同时还避免了放疗对患者生殖系统的损害,保存了卵巢功能,极大提升了女性生活质量。马丁院士表示,希望通过进一步研究,将中国治疗方案推荐为国际指南,让全世界的患者受益。

  马丁院士介绍,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宫颈癌精准预防体系,我们正在组织力量,开发并转化宫颈癌早期预警和精准筛查高通量检测技术成果,提高宫颈癌诊断准确率。

  “点亮肺部”攻克磁共振成像难题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周欣团队的“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关键技术及系统”获得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我们的目标是攻克肺部磁共振成像技术,点亮肺部,为中国老百姓解决影像学难题。”周欣介绍。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重要的医学影像技术,可精准、无入侵的对人体内部器官进行成像,但肺部空腔一直是MRI探测的“盲区”。

  该项目用氙气来显示信息,利用激光来放大信号。患者穿上特制的射频线圈马甲,吸入激光增强的氙—129气体,憋气6秒钟,肺部的角角落落即可被“点亮”。这种技术不仅能“读懂”肺部气体与气体交换的信息,而且能“捕获”气体与血液交换的信息。该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仪器的研制成功,预期能在全国30%医疗和科研机构应用。

  解译地震波 探寻孕震机理

  解译地震波,探寻孕震机理、预估震后灾害,聚焦地震科学前沿,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科技创新推进大会上,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孕育机理及地震危险性快速评估研究团队的“多震相震源参数反演理论及内部结构成像方法”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十多年来,该团队在天山山脉、青藏高原等偏远地区,架设地震仪器,记录地震波,努力解译地震波记录中的多种震相,建立了多指标的震相识别体系,显著改进地震震源参数测定和地球内部结构反演的精度,让地球“画像”更清晰。其中,发现2004年苏门答腊大地震破裂长度超过1100公里、持续时间约550秒,为有仪器记录以来持续时间和破裂长度最长的地震;提出了差分成像方法,有效消除了反演误差,提升了“画像”分辨率,发现2008年汶川强震的孕育与地幔结构有密切关系等。

  自育新品种 打破垄断壁垒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湖北省果茶办公室、十堰市经济作物研究所、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完成的“草莓新品种及优质高效安全关键技术推广应用”项目获2018年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奖一等奖。

  项目主要完成人向发云介绍,该项目围绕晶瑶、晶玉2个自育新品种“良种+良法”配套,集成创新草莓三级育苗体系、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措施,示范效果显著。项目实施后,有力地促进了自育草莓品种的大面积应用,由实施前日本、欧美品种垄断湖北95%的市场,转变为目前晶瑶、晶玉自育品种占据48%的生产面积。研发的三级育苗体系、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助推湖北草莓产业“面积+效益”双提升,面积增加了18.6%,亩均效益增加了20.2%。并大力引导湖北草莓品牌建设,获中国草莓金奖品牌2次,中国绿色食品认证1个。

  “汉单777”玉米走出国门

  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的“高产、稳产、综抗、广适普通玉米品种“汉单777”的选育与应用”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该项目采用以“高起点、广种质、强筛选、严淘汰、大群体、多逆境、链式杂交建立基础选系群体 ”为核心内容的技术体系,广泛聚合国内外优异种质,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在多逆境条件下选出了母本自交系H7- 0202,创立了H70202玉米种质群,该创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丰富我国的玉米种质做出了贡献。

  据了解,汉单777在2013-2015年间,先后通过国家和省级的5次审定,自2014年开始,迅速推广开来,并成功走出国门,在2014-2015年间出口孟加拉5000公斤,出口特多30000公斤,累计种植面积2.3万亩,出口均价每公斤4.5美元,创收外汇87500美元。

  机收再生稻攻关技术获成效

  华中农业大学的“机收再生稻高产高效集成技术大面积示范与应用”项目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传统再生稻生产模式头季需要由人工撩穗收割、打捆搬运后脱粒。随着农村劳动力结构改变和人力成本大幅度攀升,传统再生稻种植模式在湖北等省推广面积逐年萎缩。

  为解决这一问题,2009年,华中农业大学以彭少兵教授牵头组建创新团队,持续开展机收再生稻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多年来,他们筛选了一批适用于机收再生稻生产的优质品种;革新与集成了优质稻丰产调优栽培、机械化育插秧、优化养分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控、头茬机收促芽促苗、再生稻专用收割机研发等技术;创建了机收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并撰写了相应的技术规程和农民实用手册,培训农技人员、种粮大户技术骨干和农民2万多人次。

  本报记者 郑莉莉 张宇驰 丁莹 陈映琦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江城科普
   第03版:创富·田园
   第04版: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暨科技创新推进大会获奖代表
   第06版:健康生活
   第07版:科普旅游
   第08版:环球扫描
科技创新 矢志跨越 勇攀高峰
武汉科技报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暨科技创新推进大会获奖代表04科技创新 矢志跨越 勇攀高峰 2019-05-06 2 2019年05月0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