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副主任、党委副书记,原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文伏波从事水利工作近70年来,先后参加荆江分洪工程的建设,负责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现场全过程设计,主持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的修订工作,在三峡工程论证和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0月28日,长江水利多了一颗守护星。
文伏波1925年8月出生,湖南桃江人。在“大跃进”年代,他曾被作为保守的知识分子原型出现在一个剧本里,而那个时候他正在丹江口工程施工现场负责施工详图设计。如今,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丹江口大坝,就要站在他当年设计的大坝上继续升高。
他说,一个人必须要有人文精神,否则就显得干巴巴的。科学与人文是和谐统一的,比如说水利事业,如果只是单纯地造几个坝、几个电站,破坏了生态环境,那是不对的,水利工程应该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
多年的水利生涯,文伏波有一大半时光在施工现场度过。在丹江口工地,文伏波一呆就是12年;在葛洲坝工地,他又呆了12年。
在野外工地,文伏波住的是芦席棚。让这位湖南人不太适应的是,工地上热水很少,几个月也洗不到一次澡。
有一次到北京汇报工程技术方案时,文伏波高兴极了,因为那儿可以天天洗澡。
文伏波先后参加了荆江分洪工程、杜家台分洪工程和丹江口、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建设,参与三峡大坝工程重新论证,并直接领导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的修订工作。
近70多年中,他逐步从技术员成长为工程师、施工处长、设计局长、长江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副主任。1994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他所从事的这些工作,都是治理长江的重点工程:荆江分洪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项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丹江口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水利枢纽,后来又是南水北调的水源工程,葛洲坝是万里长江第一坝,三峡工程更是世界超级大坝。这四项工程赫然构成了长江治理开发史上的四个里程碑。
在设计荆江分洪工程时,由于国内没有现成经验可循,文伏波等只能参考外国的有关资料,一边做模型,一边试验。模型中的消能防冲措施虽然在试验中多次被冲垮,但却没有消磨他们的决心。经过反复探索试验,他们终于找到了用消力塘结合防冲槽型式,解决了安全消能防冲难题。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主体工程的设计。1954年长江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荆江分洪工程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1955年,文伏波又参加了汉江杜家台分洪工程的设计并解决了工程中软弱地基的难题,工程中的许多技术措施在国内居领先地位。杜家台分洪工程建成后约已运用20次,效益显著。该工程配合堤防加培和丹江口水库运用,已形成汉江比较完备的防洪工程体系。
文伏波名字中有水,他与水打了一辈子交道,也将他的事业传给了孩子。他的三个孩子——文洪、文潮、文丹,名字都与水和水利工程有关,其中文洪和文丹也从事水利工作,均有建树。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