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映琦 通讯员 杜凤珍)“继粮食、油料、水果、蔬菜之后,食用菌已跻身种植业第五大农作物。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成熟,像羊肚菌、大球盖菇(红松茸)等珍稀食用菌都已走上市民餐桌。”10月21日,在珍稀食用菌和食用菌设施化栽培技术高级研修班上,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华中农大教授、湖北省食用菌协会会长边银丙推荐的羊肚菌、大球盖菇等珍稀品种,备受全国各地的专家和企业代表的关注。
据悉,本次高级研修班是由湖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主办,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承办的食用菌产业“盛宴”,共吸引全国各地的专家和企业代表60人参与活动。近年来,武汉市农科院先后成立食用菌学科、食用菌研发中心,并建有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武汉试验站,引进了羊肚菌、大球盖菇等珍稀食用菌品种,在栽培模式、病害防控、良种繁育等方面开展研究试验,为武汉市的食用菌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利用蔬菜大棚进行羊肚菌和果菜轮作,不仅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把羊肚菌栽培后菌渣可作为生物肥料为蔬菜提供营养,每亩纯利近万元;种植大球盖菇,需以稻草、稻壳、玉米芯、秸秆为栽培材料,不仅破解了秸秆还田难题,还改善了土壤肥力,栽培后残留的菌糠、菌渣也是优质的有机肥,一亩地可转化利用5吨农业废弃物。”
武汉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食用菌研究室主任马晓龙表示,今年已在武汉新洲区凤凰镇推广羊肚菌200亩,在武汉周边推广大球盖菇1000余亩。
“因大球盖菇保鲜期不长,对其深加工已成为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武汉市农科院蔬菜所所长蔡定军表示,将建立4000平方米的食用菌工厂化研发基地,将基地打造成为集科研、研发、示范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