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江城科普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1月25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先锋:做“生命长江”的守护者

2002年4月,张先锋(右)给老年的“淇淇”做体表检查。

  “如何保护长江珍稀水生动物白鱀豚和江豚,保护生命长江,是三十多年来我和我的同事一直研究的课题!”1月5日,在中科院水生生物博物馆一楼,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张先锋与本报记者聊天,从长江十年禁渔开始。

  “据统计长江干流每年的天然捕捞量已从1954年的42.7万吨降至近年的不足10万吨,与此同时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相较于每年超过6000万吨的全国水产品总量,如今长江干流的天然捕捞量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计。”张先锋告诉武汉科技报记者,没有因为长江十年禁渔从而影响人民吃鱼,“这都得益于老一辈科学家对水产养殖业的贡献!”

  实践:建保护区留住江豚的微笑

  如何让江豚继续活跃在长江中,让白鱀豚的悲剧不再上演?1986年底,“建立天鹅洲白鱀豚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研究”项目启动,根据陈佩薰教授的安排,张先锋率队对湖北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本底调查,提出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具体设计规划天鹅洲保护区的整体方案。

  “1990年3月,5头江豚运抵天鹅洲故道,放入围栏试养观察。”张先锋回忆,经过3个月的试养,与同事一起摸索出先采用围网圈养,待江豚适应故道环境后,撤网把江豚释放到故道天然水域的办法。

  经过30年的实践,江豚的迁地保护初见成效:目前长江4个江豚的迁地保护区(湖北石首、监利,以及安徽两个)共有江豚120头左右,其中以石首天鹅洲豚类国家自然保护区最大,有80头左右,并且每年有7到8头新出生个体,也就是接近10% 的增长率。

  研究:饲养白鱀豚“淇淇”16年

  白鱀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中。“淇淇”是世界上唯一人工饲养成功的白鱀豚。

  1981年夏季,在水生所进行毕业实习的张先锋第一次见到“淇淇”就被震撼了!“这哪里是‘鱼’啊,这明明就是水中的精灵!”后来,他报考了水生所白鱀豚研究组陈佩薰教授的研究生,做了半辈子的白鱀豚研究。

  “当时,人们对‘淇淇’吃什么,吃多少,也基本上是‘一无所知’”。张先锋回忆,我的老师们曾尝试过投喂鱼、虾、肉类、青菜、削成鱼形的萝卜、做成鱼形的馒头等,最后发现“淇淇”只吃活鱼,每天的食量大约为体重的8-10%,一日三餐。2002年7月14日“淇淇”辞世,2007年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

  根据16年对白鱀豚“淇淇”的成功饲养,他发表的“江豚生长与繁殖研究”,以及参与写作的专著《白鱀豚生物学及饲养与保护》(科学出版社,1997年)成为长江豚类饲养与繁殖的经典之作。

  传递:让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为把环保理念传递给下一代,自2005起,张先锋作为主编,陆续编辑出版了9本环境教育教材或读本,经湖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6年初审通过,还得到湖北省环境保护厅宣教中心推荐使用。这9本书,先后多次印刷发行,发行量已达100余万册。此外,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策划、编著、出版了另外5本科普专著。

  作为武汉科学家科普团团长,张先锋带领73名团员积极进学校做科普教育。去年9月8日,张先锋前往武汉市关山中学作题为《长江大保护 关乎你我他》报告会,这是武汉市2020年度“院士专家进校园”首场科普报告。自2016年担任武汉科学家科普团团长以来,张先锋组织科普团团员走进武汉中小学,举办700余场“院士专家进校园”科普报告,惠及15万余人次。

  本报记者 陈映琦

  通讯员 甘雨晴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江城科普
   第03版:创富·田园
   第04版:健康生活
   第05版:环球扫描
   第06版:探秘新知
   第07版:科普旅游
   第08版:特别报道
张先锋:做“生命长江”的守护者
探讨科普工作 激发创新活力
进口冷链食品能不能吃?
专家诊脉助力应急科普发展
发挥职能作用 提升科学素质
武汉科技报江城科普02张先锋:做“生命长江”的守护者 2021-01-25 2 2021年01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