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中国航天史上关键性的一年,从“中国天眼”正式开放运行,到“天问一号”奔赴火星,从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部署完成,到“嫦娥五号”登上月球,带回宝贵月壤……
2020年,武昌区也播下航空航天梦想的种子,坐落于武汉首座民用航空机场——南湖机场旧址之上的武昌区南湖航空航天科技馆于同年九月正式开馆。这座科技馆由武昌区本土培育的社会组织——武昌区南湖街宝安社区航模科普中心负责运营,它以面向基层、服务民生为主线,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努力推进创建“科普武昌”“科普南湖”等品牌,打造“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等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全面提升南湖航空航天科技馆的社会影响力。
近50场大型青少年参观活动,直接服务1500多名青少年儿童,间接影响3000余名居民,这是科技馆在“航空科学普及进社区”活动中取得的不俗成绩。每场活动通过宣传讲解、科普体验等方式,为青少年参与科普、了解科普、科普互动提供良好机遇,为青少年体验科学乐趣,激发探索热情,开发创造性思维搭建了良好平台。
除了“航空科普进社区”活动,武昌区南湖航空航天科技馆还将优质科普教育资源带到了校园。“小小飞行员梦想”课堂来到武昌区实验寄宿小学(南湖校区)、武昌区南湖二小、武昌区南湖中学及武汉市枫叶国际学校;“航空梦,我的梦”大课堂走进了华中师大一附中、硚口区常码头中学等其他辖区学校;扶贫助学活动则来到了武昌区万福林小学。
如今的武昌区南湖航空航天科技馆,不仅是一座科技馆,它还是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招飞宣讲基地、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基地、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武汉市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通过与高校等各种社会资源的协调整合,这座科技新地标不断赋能升级,新增助推“燃料”。
在全馆不懈的努力下,武昌区南湖航空航天科技馆荣获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2020年度武汉市全面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科普资源共享类优质项目’”、科技馆负责人谢颖奇被共青团武昌区委员会聘为“武昌区非公组织团建指导员”。
近年来,为打造社区科技馆健康运营“武昌样本”,武昌区科协积极创新管理模式,在制定南湖航空航天科技馆管理模式时,创新引入专业社会组织,为社区科技馆的健康运营提供了新思路,同时,武昌区科协助力科技馆加强馆校等多方联动协作,对科普资源加大开发力度,对科普工作推进,开展有益探索。
本报记者 杨娜 通讯员 高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