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科普智慧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3月22日“世界水日”来临之际,本报记者走进武汉节水科技馆~~~
~~~
2022年03月21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3月22日“世界水日”来临之际,本报记者走进武汉节水科技馆

“得水独厚”也勿忘节水

  本报讯(记者 张宇驰 肖凯 通讯员 王莎莎)日前,中国科协公示“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首批认定名单”,位于汉口江滩里的武汉节水科技馆名列其中,恰逢3月22日“世界水日”临近,武汉科技报记者来到该馆实地探访。

  “武汉市是一个滨江滨水的城市,水已经深深融入了城市文化之中。”在武汉节水科技馆里,记者发现,整个展厅没有去呈现龟裂的土地、渴死的鱼儿、干枯的禾苗等画面,而是重点去呈现水的美妙和美好,武汉是典型的南方丰水型城市,展馆希望以“感受水的美丽,爱护优美水环境”,来唤起大家珍惜水、节约水的理念,介绍清楚为什么要节水,怎样节水。

  站在武汉节水科技馆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没有管道的水龙头,水就这样从水龙头里源源不尽地流淌下来,令人不禁发问“水是从哪里来的?”讲解员介绍,这个展品叫“无源之水”,是想引发人们对水的源头的思考,希望人们带着问题去馆里找答案。

  步入馆中,一个巨大的‘硅化木’年轮呈现眼前,讲解员告诉记者,这是真正的木化石,是古代树木因火山喷发或地壳运动等原因被埋入地下在封闭和高压的环境下形成,由于处于缺水的干旱环境或与空气隔绝,木质不易腐烂,在漫长的地质作用过程中被含硅钙物质交换替代,替换的过程保留了木质的纤维结构和树干的外形,使树木变成化石,凑近看能清晰地看到它的年轮,记录四季雨情。

  如果龙头不关紧,会浪费多少水?现场,三个没关紧的水龙头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只见眼前这三个水龙头,分别以滴流、线流、大流的方式在不停漏水,墙上的计量牌上显示数字是每小时的漏水量,工作人员介绍,开馆10年来,这三个水龙头就没关过。“以漏水量最小的滴流来看,每年的漏水量就是10立方米,我们武汉市有约三百万户家庭,假如三百万户都有一个滴流的水龙头,那全市每年将会漏掉3000万立方米的水!”不仅是生活用水会有浪费现象,水在运输的途中也会出现“逃跑”。城市里有着各种各样的输水管道,其中大部分埋在地下,我们看不见,如果疏于管理,管道就会漏水。据统计,全国每年由于管道跑冒滴漏造成的漏水量巨大,成为国家节水治理的重点。这些浪费的水哗哗流去了哪里?观众可以自己来现场探寻。

  记者看到,展馆内不仅有工业节水、农业节水、生活节水、雨水利用等常识介绍和互动游戏,同时还通过一件件生动形象的展品,无声地进行着武汉乃至全国的水情教育。生活中我们用自来水时,打开水龙头就行了,可是从水龙头流出来的水却不是“自来”的,展馆展示了武汉最早的自来水厂——宗关水厂,身临其境地了解自来水生产各个环节的工艺流程,知道自来水的来之不易。除此之外,武汉的各个湖泊水质咋样;经济总量连年增长的背后,武汉全市用水量是增是降;海绵城市到底是怎样运作的……都能在展馆里找到答案。

  “这里是武汉市面向市民特别是中小学生传递节水理念、传播节水知识、传授节水技能的主要平台。”科技馆馆负责人说,武汉节水科技馆自2011年开馆以来坚持突出节水主题,每年有约7万名观众走进这里,管内70%展品以互动展项为主,观众可以亲身感受水的美妙之处,认识到身处丰水地区也要节约用水,未来展馆将进一步提档升级,开展更多节水宣传活动。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江城科普
   第03版:创富·田园
   第04版:健康生活
   第05版:环球扫描
   第06版:科技·榜样
   第07版:科普智慧行
   第08版:关注世界睡眠日 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睡眠医学中心
“得水独厚”也勿忘节水
“蛟龙号” 让“下五洋捉鳖”成现实
武汉科技报科普智慧行07“得水独厚”也勿忘节水 2022-03-21 2 2022年03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