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名科研人员,带领团队在开发心脏病新型治疗方案上下求索;她是一名教师,始终秉持教书育人的初心,是同学们心目中的好导师;她创新党建工作方法,带领支部入选湖北省高校基层党建示范培育创建单位……她十多年来一直耕耘于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器官芯片和疾病体外建模等前沿领域,她就是湖北大学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冬卉。
薪火相传 初心不改
十多年来,张冬卉一直耕耘于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器官芯片和疾病体外建模等前沿领域,以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来源的心肌细胞等功能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发新型技术方法,构建心肌微器官,并基于此研究心肌病致病机理,开发针对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衰的新型治疗方案。张冬卉研究领域根植重大难治性疾病,具有多项原创性研究成果,为再生医学和新药研发提供了颠覆性的技术基础。她构建了世界首个电生理及力学性能优越的人源心肌组织片,该工作为领域奠基性工作, 其构建方案被广泛沿用至今;并利用微器官芯片,首次构建人诱导性心律失常疾病模型并提出功能性基因修复策略,预测其可能的基因治疗靶点,该工作在AHA年会上被评为“2019年度心血管领域最具影响力工作”之一;她发现线粒体损伤导致的代谢异常直接抑制心肌细胞增殖并进一步影响心脏功能。她已发表SCI论文31篇,SCI引用超2000次,H 指数为22。研究成果曾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Cell Research 并被评为年度最佳论文、十年引用TOP10、录入高教版《细胞生物学》教材。
回国后,张冬卉在湖北大学组建团队,在搭建了全套的细胞重编程、干细胞定向分化、心肌组织工程构建、心肌结构和功能(收缩、电传导)检测平台的基础上,开展攻关,开发了基于三维心肌组织的心律失常及损伤修复模型,更是在此基础上开发高通量心肌组织筛选模型,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她的系列研究成果,推进了由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产生功能性细胞乃至组织这一方向的发展, 开拓了人心肌组织疾病模型体外研究的新方向,为心脏病的临床诊断、预防及新药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重视实践 亲身指导
张冬卉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更是以实际行动关心着每一位学生。当大一新生们为专业分流感到迷茫时,她主动参与策划专业引导讲座,用丰富的阅历和独到的见解,为学子们指点前进的方向。当看到学生苦于做幻灯片完成课堂作业时,她以妙趣横生的讲授方式带领大家解锁幻灯片制作的新技巧。除了关心引导学生的发展,她更是着眼于全校学科建设的提质进位和学科间的互动交叉。她牵头举办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访问琴园,分享科研成果,为湖大师生拓宽了视野,为学科发展注入了活力。正因为这些辛勤的付出和无私的奉献,张冬卉获得了湖北大学首届“我心中的好导师”称号。
除了服务本校,她同样积极投身于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社会服务中,不仅为湖北省优秀中小学教师授课科学创新思维,还与湖北省科协一同走进武汉市第三中学,以最新一届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为切入点,深入浅出的向高中生们介绍生物学前沿研究与技术,让莘莘学子们切身体会到科学研究的巨大价值与深远意义。
长期致力于科研一线,她深知制约新兴技术手段应用的根本原因在于最基础的技术细节。她始终坚信领域技术及技术人才的输出也是科研成果的重要组成。张冬卉所在课题组承担了培养本领域稀缺的干细胞加组织工程双栖型研究人才的重任,其工作及人才培养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心肌病靶向性精准诊疗的基础研究。
躬耕不辍 持灯引路
她立志将科研成果写满祖国大地,为此张冬卉积极服务地方科研,组织多场干细胞培养与类器官构建的技术培训讲座,并围绕人多能干细胞系的重编程构建、三维培养生物反应器的设计制造、基于心脏类器官的药理药效测定等前沿领域,与包括清华大学药学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在内的20余家科研单位展开深入合作,并协助培养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领域的研究生。她所培养的研究生通过这些实践与合作,能直接看到“待解决”的实际科学问题,进而迅速掌握过硬的背景知识和实验技能,以此来做实际需要的科研,做能够直接转化的科研。
“愿此生有幸,能为改善人们的治疗,帮助更进一步了解疾病的成因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张冬卉在回国之初的时候说,“当你感叹为何世间如此多不治之症,请相信在这背后,还有我们这群人,在街头行色匆匆,不知寒暑冬夏,想要知道更多一些,了解更多一些。仿佛追逐光亮的飞蛾,燃烧青春企图照亮多一点未知的黑暗。”而她,从踏回到这一片土地,就开始以教育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的身份,用所有的行动在践行和传递着这一信念。
记者 丁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