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科技馆水展厅里有一个深受观众喜爱的特色展项——虹吸水钟。该展项是在我国古代铜壶滴漏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的虹吸技术而开发的新展项。
虹吸水钟主体水钟高5.5米,主要由许多形状、大小及功用不同的透明玻璃器皿、钟摆和控制系统所组成,它是滴漏计时、虹吸技术、单摆原理和能量转化以及现代控制技术等原理的综合演示,使观众对计时方法有了崭新的认识。水钟是借水的重力带动钟摆并蓄积水量,当水位高度超过玻璃弯管时即产生虹吸作用,将水迅速吸排至一定位置,水钟借钟摆和多组的虹吸管循环运作来计算时间。看过虹吸水钟的观众无不赞叹其设计之精巧,仅由一匙水之重力和简单的虹吸原理就能准确的计时,是一件融合科学奥妙、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
虹吸原理在我国历史上运用极为广泛。宋朝曾公亮《武经总要》中,有用竹筒制作虹吸管把峻岭阻隔的泉水引下山的记载。中国古代还应用虹吸原理制作了唧筒。唧筒是战争中一种守城必备的灭火器。上个世纪60年代,瑞典的几位科学家把虹吸的原理应用到现代建筑上去,最初解决了建筑屋面的雨水排水系统,当时在研究的初期,采用的是一种满管压力流的系统,从而在管道式屋面雨水排放系统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本报记者 任文 盛甜
肖凯 通讯员 谭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