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肖凯 通讯员 谯玲玲)55岁的蔡女士家住仙桃市,于2015年在接受肠切除及肠造口手术后形成腹壁切口疝,1年后在当地行造口还纳手术后,再次出现腹壁切口疝。5年来,腹壁上的两处巨大切口疝不断加重,腹部高高隆起,仿佛足月孕妇。增大的切口疝增大,令其经常感到腹部胀痛,大便也出现不规则排便。
上周一,蔡女士转诊至武汉市第一医院疝和腹壁外科治疗中心就诊。该中心负责人、副主任医师闵凯接诊后,查体发现蔡女士左侧中上腹的切口疝有15×12cm大小,右侧中腹的切口疝也有10×8cm大小,并且有部分肠管和网膜疝入其内。像她这么大的切口疝再不及时治疗,一次严重的咳嗽都有可能加重病情,危及生命。
入院后,闵凯为其实施了腹腔镜下腹壁多发切口疝修补术。术中发现其腹壁切口疝的情况比预想的还要严重,整个前腹壁有4个部位都出现了较大的腹部缺损,肠管和腹壁粘连严重。闵凯和手术团队仔细分离肠管粘连后,将4个缺损完全关闭,然后用两张巨大的防粘连补片置入腹腔,并妥善固定在患者腹壁,完成切口疝的修补。术后第二天,蔡女士肠道功能就恢复,术后第三天下床活动。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闵凯介绍,切口疝多在腹壁发生,通常是指腹部手术后,腹壁起主要支持作用的肌腱膜层愈合不良,腹内脏器或组织经腹壁切口突出而形成的隆起,是腹部外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腹部切口疝无法自愈,均需进行手术治疗。疝越小,治疗效果也越好,不仅复发率更低,术后并发症也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