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弘扬科学家精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记武汉地铁桥隧管理有限公司工程师余海锋
~~~——记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杨晴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守护城市轨道工程安全

——记武汉地铁桥隧管理有限公司工程师余海锋

  作为武汉地铁的“体检把守者”,武汉地铁桥隧管理有限公司负责监测武汉地铁所有隧道、桥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渗漏、变形、裂缝、沉降等病害,及时发现并维修。

  责任面前,武汉地铁桥隧管理有限公司工程师余海锋深感压力大,每天都如履薄冰,他用匠人精神不断推动行业技术水平的进步,解决了武汉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守护百姓的平安出行。

  紧跟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步伐

  地铁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干线、客流运送的大动脉,是城市的生命线工程,直接关系着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安全维保容不得一点疏忽。一旦发现问题,必须赶在第一时间整治修复,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尤其近些年,随着武汉地铁运营里程的逐步增长及土建设施服役时间的不断延伸,土建设施问题的处置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而传统的数据存储和分析手段存在效率低、分析不全面等问题,为解决数据分析问题,余海锋利用办公软件开发、制作维保病害管理的智能化表格,提高维保数据的收集、分析效率。

  为紧跟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步伐,他主导开发武汉地铁土建设施检养修智能管理系统,实现病害处理进程的实时追踪,提高维保的处置效率和准确度;同时,为解决部分登高区域巡检困难的问题,余海锋引进无人机巡检技术,通过操作无人机,代替登高巡检的任务,不仅提高了巡检的安全性,而且能够全方位地拍摄、查看建筑物的整体情况,为开展维修工作提供更加可靠的视角和数据。

  与时俱进 做好轨道交通桥梁健康监测

  始于梦想,成于实干。

  为保证武汉地铁线网中高架区间的结构安全,余海锋参与开发武汉市轨道交通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管理平台的建设,对轨道交通1号线31座重点桥梁及长江公铁隧道进行实时的健康监测,通过在桥梁的重要部分设置传感器,综合考虑环境温湿度、主梁静挠度、支座位移、动挠度、动应变等参数来进行桥梁健康度的评估,掌握桥梁结构安全。

  “要跟上信息化时代,必须要提高土建维保的效率。”余海锋着手推进武汉地铁土建设施检养修智能管理平台的搭建。从2021年3月开始,他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需求分析调研,与开发单位、运营公司等单位进行多轮沟通、确定最终的设计开发方案编制,2021年12月1日维保平台正式上线。

  为保证平台用户能更好的使用,他经常走访委外单位、运营公司,进行平台功能使用的操作培训达20多次,在保证用户使用便利的情况,也极大地推广了平台的广泛使用,以致于兄弟单位、部门也来函希望增加新的功能,提高相应的业务办理效率;平台的用户已达到6000多名,日均访问量约1200万次。

  维保平台一期建设取得巨大成功和反响后,余海锋又积极投入到平台二期的开发建设,从土建维保出发,又将运营线路的监测、检测数据录入到系统中,突破多维数据壁垒,实现对土建结构的全方位分析。同时,他从安全生产角度,增加安全生产管理模块,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实现作业人员的实名制进场,保证作业人员均为已接受安全培训的合格人员;制定标准化作业流程,通过小程序的规定动作提示,一步步实现规范作业,避免工器具遗留。

  从一个想要“证明自己”的“小白”,到一心“搞好技术”的“担当”,余海锋坚信,搞懂原理,得以蕴造匠心技术;博采众长,轨道交通才能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盛甜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江城科普
   第03版:弘扬科学家精神
   第04版:弘扬科学家精神
   第05版:创新·创业
   第06版:健康生活
   第07版:湖北最美科技工作者
   第08版:科普智慧行
守护城市轨道工程安全
能源向新 “碳”索未来
武汉科技报弘扬科学家精神03守护城市轨道工程安全 2024-06-24 2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