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一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武汉江夏工作室”启用~~~
市科协院士新春走访慰问活动中,李德仁表示——~~~
~~~
武汉高校团队耗时6年研制出高效去除水中微塑料的新材料~~~
~~~
~~~
2025年02月17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武汉高校团队耗时6年研制出高效去除水中微塑料的新材料

用生物质材料组成“神奇海绵”

  邓红兵(左三)和团队开展科学实验。(武汉大学供图)

  本报讯(记者 张宇驰 通讯员 吴洋)这块看似普通的海绵,由来自海洋的乌贼骨的甲壳素和来自陆地上棉花中的纤维素构建而成,由于具有独特的多级纤维结构,让它具备高效捕捉水中微塑料颗粒的能力。日前,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邓红兵教授团队和华中科技大学周雪教授团队研制了一种可重复使用、可生物降解的新型全生物质纤维海绵,其首次使用时可吸附水中99.8%的微塑料,为清除水中微塑料提供了新策略。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科学进展》上。

  随着全球塑料产量的激增,塑料污染成为当今最严峻的环境挑战之一。其中,直径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颗粒,不仅广泛存在于海洋、河流和湖泊,还悄悄渗透到了土壤、空气乃至我们的食物链中,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隐秘而深远的威胁。而该新型材料是具有多孔结构和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可吸附来自食品包装、纺织品和其他工业产品中的多种常见微塑料。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后吴洋表示,团队通过在灌溉水、湖水、海水、死水等四种实际水体里面的测试,发现该材料都可以有很好的普适性。“第一次使用的时候对微塑料有高达99.8%的去除效率,五次循环后还可以保持95%以上的去除率。”她说。

  据介绍,团队开展用生物质新材料去除微塑料的研究已经近6年了。初期,科研团队的选材目标锁定的是餐桌上的小龙虾。“生物质材料是解决水中微塑料污染这一复杂问题有效、经济的方案,这种全生物质纤维海绵制备方式简单,具有大规模生产的潜力,未来有望应用到大规模水处理或家用净水器内。”邓红兵表示,下一步团队将展开对微塑料二次利用的研究,从水处理方面入手,大力推进成果的市场转化。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科普走基层
   第03版:武汉科技创新大会
   第04版:武汉科技创新大会
   第05版:健康生活
   第06版:环球扫描
   第07版:缅怀黄旭华院士
   第08版:科普智慧行
打造淡水渔业创新高地
为武汉“科创”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路走来的浓浓“科普情”
用生物质材料组成“神奇海绵”
“藕”遇湖北 探寻荆楚大地的莲藕瑰宝
报头
武汉科技报一版要闻01用生物质材料组成“神奇海绵” 2025-02-17 2 2025年02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