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2025年武汉 “新春第一会”——全市科技创新大会隆重召开。大会部署了2025年全市科技创新重点任务,发布了《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实施方案(2025-2027年)》,明确到2027年,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建成。会场内外,汇聚科技力量,点燃创新斗志。一些在汉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纷纷就大会精神展开热议,武汉科技报就此展开采访。
蒋炎坤:激发高校科研动力
“这场新春第一会,让我感受到武汉科技创新的蓬勃动力。”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湖北省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蒋炎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武汉新春第一会连续多年聚焦科技创新主题,影响深远。会上出台的多项政策,为高校进行科研工作给予了坚实的后盾和前行的动力。
“在这个全球科技竞争激烈的时代,如何将新的、成熟的科技创新成果赋予产业十分重要。”蒋炎坤表示,湖北武汉的产业集群有很大优势,这里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人才储备。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产业发展。针对大会中提出的关于科技创新人才的相关政策,蒋炎坤表示,一方面可以发挥现有人才的优势,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外引荐,去交流、沟通。尤其是需要科技创新人才去完成一些原创性的、颠覆性的、可应用的科技创新成果。如今,武汉拥有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由一些院士专家牵头在各自的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从产业化的角度来看,要加大力度进行基础研究。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加快把武汉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为武汉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谈及今年的科研计划,蒋炎坤表示,将会按照武汉市相关政策规划,进行能源动力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绿色能源在动力燃烧和热力燃烧方面的技术,为武汉的科技创新贡献高校力量。
邹进贵:搭建“1校、1园、N区”平台
近日,武汉大学科转中心技术转移中心主任邹进贵告诉记者,大会提出要牢记嘱托、担当使命,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要坚持以应用为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聚焦重大产业需求开展技术研发攻关,推动创新更好地为应用服务。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会议的召开,充分体现了武汉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武汉市将科技创新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对武汉市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力推动。作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武汉大学始终与武汉市的科技创新战略同频共振,积极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生态。”邹进贵说。
去年,武汉大学被授予首批武汉市概念验证中心和首批中试基地,武汉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技术经理人团队在武汉市技术经理人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共有3人进入全市前20强。这些不仅仅是武汉市对学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的充分肯定,也是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助力科技创新的体现。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邹进贵表示,武汉大学将继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为目标,围绕“学科+产业”布局北斗与时空信息、人工智能与具身智能、生命健康、科技与文化创意、能源与化工材料等领域概念验证与中试基地、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概念验证基金,开展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改革试点,强化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构建全链条科创服务体系,搭建“1校、1园、N区”的泛武汉大学科技园平台,为武汉市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发挥龙头作用,贡献武大力量。
陈季旺:结合武汉优势产业创新发展
“战鼓催征、振奋人心!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作为武汉‘新春第一会’,是抓创新谋发展、树典型强信心的会议,开得非常及时,为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大家描绘了光明的发展前景。”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二级教授、博导陈季旺谈及日前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时表示,一年之计在于春,新春第一会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作“动员令”,足以见武汉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
“近年来,武汉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努力将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陈季旺认为,创新发展要结合武汉优势产业,并充分利用好人才优势。
此次科技创新大会提出,要争创国家级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切实培养、引进、用好高端创新人才。陈季旺认为,高校是人才培养主阵地和科技创新主力军,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布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介绍,近年来,在食品领域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团队坚持和湖北周黑鸭食品工业园有限公司、湖北和远气体股份有限公司、武钢日铁(武汉)镀锡板有限公司等建立紧密合作,通过设立研究生工作站、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产学研平台,进行创新人才培养、保鲜保质创新技术研发等工作。
记者了解到,近三年,陈季旺担任湖北周黑鸭食品、湖北小龙虾产业控股集团、湖北允泰坊食品等行业龙头企业的市级科技特派员、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近1000万元,新增销售额近3亿元。陈季旺表示,未来团队将进一步紧跟国内外产业技术发展动态,围绕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攻关,并结合消费者需求与群众饮食习惯,开展“减脂、减盐、减糖”类健康食品的研究。
冯军:助力纺织转型与经济发展
“很荣幸受邀参加此次大会,本次大会很多在汉高校代表被安排在主席台和第一排就座,让大家倍感振奋,这很好地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高校创新力量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尊重,以及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近日,武汉纺织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冯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发布的2024年武汉市十大科技创新产品,在开创性、前沿性、科学性等方面很有代表性,较好地展示了过去一年武汉科技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令人自豪;大会传达的精神让人印象深刻,也感受到武汉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的决心、信心。
“这次大会我最关心的是武汉纺织大学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拥有院士和全国重点实验室的行业性背景的在汉高校,如何在推进武汉科技创新上有所作为,做出自己的贡献。”冯军表示, 大会下发了《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提出要增强高质量科技供给,建设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夯实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基础。
他表示,武汉纺织大学建有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重点研究基地和一批新型校地校企研发机构。
未来,学校将根据大会精神,进一步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巩固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成效,依托这些国家级科研平台,积极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主动服务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和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助力武汉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中贡献更多更大的力量。
记者 张宇驰 任文 陈映琦 代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