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精:加快成果转化 促进绿色发展
“我们与武汉有机实业有限公司共建武汉光化院武汉有机联合研究中心,携手开发芳烃氧化产品,最近刚完成中试,下一步将进入建厂投产阶段。”2月10日,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院长、武汉光化学技术研究院院长肖文精告诉记者,该项目未来顺利投产,意味武汉将产生国际上首个吨级光催化合成项目。
“光化学技术是以清洁可再生的太阳光为能源,发展新的光化学方法和光催化技术,把大自然的策略用在工业生产上,未来一定能促进武汉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肖文精介绍,2022年,武汉在转型中的工业重地青山区成立光化学技术研究院。该院由青山区与华中师范大学共建,以打造出有全球影响力的光化学技术创新平台和全国领先的光化学产业集群。
“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提出,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正是我们的努力方向。”肖文精认为要从自身技术抓起。我们应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鼓励科研人员开展自由探索,同时注重基础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的对接,推动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快速转化。要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机制。同时,我们期待政府出台更多激励政策,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光化学领域,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此外,应加大对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特别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青年科研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杨光富:加速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转化
“现场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武汉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日前,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光富参加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后表示,大会发布的《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实施方案(2025—2027年)》,明确了6个方面22项重点任务,并细化为96项具体事项,做到了清单化、项目化任务分解,确保落实落地。“我最关注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深化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等任务。”他表示,这些改革措施尽快落地,将极大推动绿色农药全国实验室参与到武汉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大潮中,加快推动技术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快速落地。
谈及未来发展,杨光富表示,实验室的主攻目标是创制更安全、更高效的绿色农药,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绿色农药创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集成的系统工程,当前人工智能科技飞速发展,日新月异,Deepseek横空问世不仅增强科技创新的自信,更为技术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未来,实验室将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技术与绿色农药科技创新的融合,不断提升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辅助的农药分子设计神农一体机的综合性能,加快创制出更多更优异的绿色农药新品种。
张永涛:担起责任 让技术攻有所用
2月6日,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提出要全力将武汉打造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努力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这个目标非常鼓舞人心,对于在汉央企来说,既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挑战,也感受到更大的责任与使命。”中交二航局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永涛表示。
大会指出,要坚持以应用为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聚焦重大产业需求开展技术研发攻关,推动创新更好地为应用服务。“2024年,中交二航局正是以应用为牵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攻克了世界最大油缸,让技术攻有所用。”张永涛说。
谈及公司今年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规划,张永涛表示,中交二航局将深刻领会本次大会精神,树牢“科技强基、人才强基”的鲜明导向,按照市场需求为核心、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机制,完善以价值创造为重点的科研评价体系,优化创新激励机制,重点攻克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技术难题,加快智能建造、绿色低碳建造技术研发,推动人工智能+、产业数字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技术突破,优化成果转化应用实施路径,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结构,提升工程施工质量效果和技术水平,推动建筑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武汉建设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祝涛:感受创新脉动 共绘发展蓝图
近日,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圆满落幕。大会以塑造武汉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为目标,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七研究所的代表祝涛,分享了他的深刻感受及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展望。
祝涛表示,大会发布的《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实施方案(2025—2027年)》是一份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重要文件。该方案不仅目标清晰、定位精准,而且从体制机制改革到创新创业生态优化等多个方面,为武汉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详尽且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他们将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全力以赴地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等领域贡献力量,为武汉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添砖加瓦。
针对大会发布的《武汉市促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实施方案(2025—2027年)》和《武汉市加快培育研发型企业,推进研发产业化实施方案(2025—2027年)》两份重要文件,祝涛说,文件的出台,不仅展现了政府贯彻党中央精神的坚定决心和有力行动,更为科技型企业和研发机构提供明确的发展指引和行动纲领。方案的实施将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激发企业在前沿技术领域探索的热情和动力。
祝涛表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科技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才能更好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同时,他也呼吁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为武汉的科技创新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韩玄:锚定企业主体 共筑创新高地
“参加这次大会最大的感受是市委市政府对于科技创新给予高度重视,新年第一会通常是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近日,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韩玄在参加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后告诉记者。
“会上,深圳市源创力离岸创新中心总裁周路明的观点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特别提到科研活动并不等同于创新的观点。”韩玄表示,传统的科研活动还有类似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高校和市场是脱节的,要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用为导向的科研体系。
据悉,在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发布了《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实施方案(2025—2027年)》。韩玄表示,《实施方案》对于以企业为主体、以用为导向的科研模式做了一种新的尝试,即成立“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另外,《实施方案》针对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能力以及概念验证中心和技术经纪人提出明确的目标。
谈及对未来武汉科技创新发展的建议和期望,韩玄表示,要对于科技创新有认识,特别是未来产业的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久久为功,并非一蹴而就,要对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研发中心等科技创新主体有正常的期待,不要棒杀,要建立合适的评价体系(或标准)。对于科技创新的成果,政府和国企等要提供必要的应用场景,帮助新产品的诞生,新产业生态的形成。
记者 陈映琦 张宇驰 丁莹 代钰
通讯员 朱慧 孟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