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探秘新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6月23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坐垫”一直被当作“枕巾”

马王堆T形帛画首现改绘痕迹

  近日,湖南博物院马王堆汉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主任喻燕姣在发布最新研究成果。

  湖南博物院近日公布马王堆汉墓研究重大突破:一件尘封近五十载、曾被误判为 “枕巾”的丝织珍品,其真实身份竟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最早的丝制坐垫;与此同时,借助高科技手段,国宝级文物 T 形帛画首次显露出多处精心改绘的痕迹,为解读汉代丧葬礼仪与艺术创作提供了全新视角。

  五十年误判终修正:“枕巾” 原是千年坐垫

  1972 至 1974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惊世发掘,让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家族奢华的地下世界重现人间。在利苍夫人辛追墓室的北边厢,两件纹饰华美的丝织品相伴出土:一件为绢地 “乘云绣”,明确覆盖于药枕之上,随葬品清单清晰记载其为“乘云绣枕巾”;另一件形制、纹样与之相似的绮地“乘云绣”,则被压在一件夹袍之下。由于后者未找到对应的遣册记录,尽管其材质(绮)与绣工精细度均与绢地枕巾存在差异,专家们仍谨慎地将其归类为另一件“枕巾”。

  “为何需要两件枕巾?” 这个看似细微的疑问,却如种子般在湖南博物院研究馆员、马王堆汉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主任喻燕姣心中生根发芽。她反复审视墓室北边厢出土时的老照片,一个大胆的猜想逐渐清晰:压在袍下的绮地 “乘云绣”,莫非并非枕具,而是坐具?

  喻燕姣重新审视随葬品清单,确认绮地“乘云绣”为坐垫。这纠正了半世纪的误判,也修正了发掘报告中 “几巾” 与坐垫编号混淆的错误。

  科技之光穿透岁月:镇馆帛画暗藏改绘玄机

  作为湖南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出土于辛追墓的 T 形帛画描绘了天上仙境、人间生活与地下世界。如今,运用多光谱成像、高光谱成像及大幅面 X 射线荧光成像等尖端多模态图像信息采集技术,这幅国宝首次向世人展示了其创作过程中不为人知的修改秘密:

  天上世界的调整:天门守卫者(守门神)手中,清晰地保留着玉圭的底稿线条,但在最终完成的画面上,这件象征极高礼遇的玉器却消失了。同时,门吏身旁的豹子形象,其位置存在移动的迹象。

  人间场景的增补:在人间部分,位于玉璧之下、对墓主人辛追进行祭祀的队列中,人物数量被有意增加。

  喻燕姣分析认为,帛画的创作遵循了勾线、设色的传统流程,部分改动可能属于绘画过程中的常规调整。然而,守门神手中精心起稿的玉圭最终被舍弃不用,则可能蕴含着更深层的社会变迁信息。“手执玉圭,是春秋战国时期极为隆重的觐见礼仪。到了汉代,礼制可能已发生变化。辛追夫人去世时,其灵魂升入天门觐见神灵,或许已不再需要执圭之礼。”这一细节的抹除,无声地诉说着时代礼仪规范的演变。

  《车马仪仗图》的未解之谜:谁被后添入画?

  科技手段的运用同样揭开了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巨幅帛画《车马仪仗图》的修改痕迹。这幅以墓主人为中心、展现盛大检阅仪式的画作,以其罕见的写实风格备受珍视。通过高光谱成像技术,专家们惊讶地发现,画面右下方原本排列规整、气势磅礴的14列骑兵方阵中,有4个体型明显大于周围骑兵的人物形象,竟然是后期覆盖了原有的马车图案后添加绘制而成。

  “为何要在严整的骑兵阵中突兀地加入这四位显眼的人物?他们究竟是何身份?代表着何种意图?”喻燕姣表示,这一意外的改绘发现,在学术界引发了新的探讨与争议,其谜底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揭示。专家们强调,人工智能工具与多模态图像信息采集技术的深度应用,将持续赋能马王堆帛书、帛画的深入研究。

  (新华网)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江城科普
   第03版:科创江城
   第04版:健康生活
   第05版:环球扫描
   第06版:探秘新知
   第07版:特别关注
   第08版:科普智慧行
马王堆T形帛画首现改绘痕迹
《蘸火记》
《火星,我们来了》
高考涂卡为何偏爱2B铅笔?
科学史上的今天
《感知化学》
“红色精灵”闪电是如何形成的
《大树的女儿》
鸟类7300万年前栖北极
武汉科技报探秘新知06马王堆T形帛画首现改绘痕迹 2025-06-23 2 2025年06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