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季的到来,冰雪活动成为了许多人休闲娱乐的首选。滑冰,作为其中一项备受欢迎的运动,不仅让人在寒冷中感受到速度与激情,更引发了我们对于冰面滑行原理的好奇。那么,为什么我们可以在冰面上自由滑行呢?
生活中,我们常用油、蜡、水等润滑剂来减小物体间的摩擦。而冰面之所以滑,其奥秘也在于一种天然的“润滑剂”——水。当我们踏上冰面时,实际上是站在了一层具有流动性的水膜之上。这层水膜的存在,大大降低了冰面与鞋底或冰刀之间的摩擦,使得我们能够轻松滑行。
这层神秘的水膜从何而来呢?
19世纪50年代,科学家詹姆斯·汤普森发现,给冰施加压力可以降低其熔点。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乔利据此认为,人站在冰面上时,身体对冰面产生的压强会使冰的熔点低于0℃,从而使冰面融化形成一层水膜。然而,这一假说在解释极低温度下冰面的滑行现象时遇到了困难。
随后,有科学家提出,冰面上的水膜可能是由摩擦生热导致的冰融化形成的。他们认为,滑冰时冰刀与冰面的快速摩擦产生的热量足以使冰面融化。然而,这一假说同样存在缺陷。实验证明,摩擦产生的水膜厚度远远小于冰面本身的粗糙度,无法提供有效的润滑作用。此外,许多人在冰面上没有剧烈运动也会因冰面滑而摔倒,这也与摩擦生热产生水膜的说法相悖。
随后,新的假说出现了:冰的表面会不会本身就存在一层水膜?
1987年,科学家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发现,冰面上确实存在一层非常薄的水分子层,厚度约为100纳米。这层水分子层由于表层水分子周围缺少其他水分子而无法形成规则的晶体结构,只能杂乱无序地“游荡”在冰表面。这些水分子在冰面上形成了一层准液体,正是这层准液体赋予了冰面润滑的特性。
研究发现,这层准液体并非简单的水,而是水和微小碎冰的混合物。这种特殊的物理性质使得冰面在受到压力时能够迅速适应并释放能量,从而减小了摩擦阻力。运动中,冰刀的存在也让运动员如虎添翼。我国科学家发现,水膜中的微小碎冰充当了轴承滚珠的角色。当运动员脚踏冰刀飞速滑过时,冰刀产生的压强作用使得这些微小碎冰像珠子一样被捏爆,释放出来的液态水增加了原本的水膜厚度,使冰变得更加滑。(科普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