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粉碎:蚊子并非“血型控”
在初夏那略带闷热、气温忽高忽低的时节,蚊子如同不速之客,开始频繁出没。待到端午前后,气温渐升、雨水增多,它们更是肆无忌惮,整夜在人们耳边“嗡嗡”作响,搅得人难以安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睡在身旁的人安然无恙,自己却被叮得满身是包,瘙痒难耐。
长久以来,网上流传着“O型血是蚊子最爱,A型血最安全”的说法,让不少O型血的人在夏日里忧心忡忡,而A型血的人则暗自庆幸。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蚊子咬人并不挑血型,那些自认为拥有“招蚊体质”的人,往往是符合了某些特定条件,才更容易成为蚊子的“目标”。
深度揭秘:这七类人易成蚊子“盘中餐”
蚊子虽视力有限,只能看清眼前10米左右的物体,但它们头顶上的两个化学感受器却十分敏锐,能精准感知周边二氧化碳的浓度。有一部分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这就如同在蚊子面前亮起了一盏“明灯”,自然更容易吸引它们。运动后的人新陈代谢加快,皮肤汗液中乳酸、尿酸浓度增大,氨的排放量也随之增加,同时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这样的“信号”让蚊子难以抗拒。较胖的人群由于身体代谢特点,也容易因类似原因成为蚊子的“目标”。
除了二氧化碳浓度,皮肤表面的菌群也会影响蚊子的“选择”。有些人皮肤表面存在纤毛菌、放线菌或葡萄球菌,这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无形中为蚊子指明了方向。夏日炎炎,不少人喜欢小酌几杯,然而饮酒后皮肤会分泌更多的二氧化碳,这无疑是在向蚊子发出“邀请”。孕妇也是个特殊群体,她们的新陈代谢比正常人高出21%,体温也会高0.5℃—0.7℃,这样的生理变化让蚊子更容易察觉到她们的存在。
此外,蚊子的视觉偏好也不容忽视,它们喜欢深色。当人们身着红色、黑色等颜色较深的衣服时,就如同穿上了一件“招蚊衣”。值得一提的是,“招蚊体质”还有遗传因素,若家人都有容易招蚊子的困扰,那很可能就是遗传在“作祟”。
科学应对:被叮后止痒有妙招
若不幸被蚊子叮咬,很多人会采用吐唾沫、掐十字等传统方法来止痒,但这些方法并不科学,甚至可能因指甲里的细菌引发感染。专家为我们推荐了以下几种科学有效的止痒方法。
冷敷是较为简单易行的方式,用冷毛巾或者湿巾覆盖在被叮咬的地方,能帮助缓解瘙痒。其原理是通过降低皮肤温度,减缓周围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降低瘙痒感受器的敏感性,从而暂时抑制瘙痒信号的传递。
炉甘石洗剂是很多人熟悉的一款常用非处方药物,在药店很容易买到。它的应用场景广泛,对荨麻疹、痱子都有一定的作用。不过,炉甘石洗剂的作用相对较弱,仅适用于比较轻微的瘙痒。如果有效果可以按需使用,或者搭配其他止痒措施,且不用严格限制次数,因为它的安全性足够高。
薄荷膏是一类经典的外用止痒剂,对多种瘙痒都有缓解作用。其活性成分一般是薄荷脑,还可能含有樟脑等物质。它发挥作用的主要机制在于活性物质可以激活皮肤冷觉感受器,产生清凉感,并一定程度抑制瘙痒信号向大脑中枢传递,从而让人主观上觉得不痒。薄荷膏的优势在于起效快,一般涂抹后5—10分钟就有明显的改善,但止痒的持续时间短,往往不会超过2个小时。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