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科普智慧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6月09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亚5国代表来汉寻江豚“保护处方”

  长江江面上,江豚在嬉戏。

  本报综合 6月4日,来自东南亚5个国家的19位官员及鲸豚类专家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学习交流长江江豚保护经验,为极度濒危的湄公河伊洛瓦底江豚寻“保护处方”,并希望建立鲸豚保护国际合作模式。

  因面临刺网缠绕、栖息地破碎化、低繁殖率等多重威胁,湄公河伊洛瓦底江豚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危”。而近年来,中国政府对长江江豚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育研究”等保护措施,实现该种群数量历史性止跌回升。

  当日,看到白鱀豚馆内的几头长江江豚在欢快地游弋,有的代表忍不住将手放在玻璃上想去触摸。柬埔寨农林渔业部渔业资源保护局局长乌克·维博尔竖起大拇指称:“我们非常迫切希望了解这类场馆该如何建设。”

  “短短5年内,中国的拯救行动,使得长江江豚的数量增加了大约两百头,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作为一名生态环境保护者,我非常清楚,短时间内实现这样的增长绝非易事。”柬埔寨农林渔业部副国务秘书伊姆·拉赫纳感叹,过去三年,通过政府干预及国际合作,湄公河伊洛瓦底江豚仅增加约二十头,足见拯救和保护之艰难。

  中国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后,原来的渔民如何维持生活?在枯水季,长江江豚所处的水域受到影响了怎么解决?声呐技术如何监测长江江豚动向……各国代表纷纷道出心中的疑惑。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郝玉江透露,这次活动是由柬埔寨政府主动发起的,“柬方对于长江江豚保护工作非常感兴趣,此前他们只是听过我们分享的中国经验,这次特意组团来学习交流”。

  据了解,除了白鱀豚馆外,代表团将继续开启长江江豚保护经验的“取经之路”,前往位于湖北石首和洪湖、湖南岳阳,以及江苏南京等地的淡水豚保护区及科研救护训练基地,实地观摩当地声学智慧监测、人工饲养繁育等做法。

  (本报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武汉市“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第03版:2025年全国科技活动周
   第04版:科创江城
   第05版:健康生活
   第06版:环球扫描
   第07版:探秘新知
   第08版:科普智慧行
解锁千年古郡的历史密码
东南亚5国代表来汉寻江豚“保护处方”
武汉科技报科普智慧行08东南亚5国代表来汉寻江豚“保护处方” 2025-06-09 2 2025年06月0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