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铜钱的圆形方孔设计广为人知,其方孔成因一直引发好奇。民间有说法称,硬币携带不便,方孔是为方便用绳串起携带,避免丢失。但此说存疑,因圆孔同样可满足串钱需求,并非方孔的真正原因。
另有观点认为,方孔源于 “天圆地方” 的哲学思想,象征外圆内方的处世之道。不过,这更多是后人赋予的文化含义,并非初始设计意图。
实际上,方孔的诞生与古代制造工艺密切相关。铜钱铸造时,先用“雕母” 翻铸无孔铜钱,再以“母钱”为样板批量生产。受限于熔铸技术,铜钱边沿常不规整,需打磨修整。
若逐个打磨,效率极低。古人想出串起打磨的办法:在铜钱中间打孔,用棍串起可同时打磨多个。若为圆孔,串起的铜钱易转动,难以固定;而方孔搭配方形铁棍,能牢牢固定铜钱,大幅提升打磨效率。这才是铜钱方孔的最初由来。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