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井冈山,山风轻拂间涌动着厚重的历史气息。7月5日至6日,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赴井冈山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
星火燎原映初心
从“历史为什么选择了井冈山”,讲述毛泽东同志带领工农红军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曲折历史,到“历史怎样成就了井冈山”,阐释历史如何以战略选择与实践探索成就井冈山革命摇篮地位,再到“新时代如何回望井冈山”作结,激励新时代青年传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肖小军老师以“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为主线,将历史的时针拨回1927年,带领大家“重走”那段峥嵘岁月。
“井冈山的星星之火,不仅是军事斗争的突围,更是思想觉醒的先声,中国革命必须走自己的路。”同学们在肖小军老师的精彩讲述中,更加了解了井冈山斗争的辉煌历史,坚定了传承井冈山精神的信念。
丰碑缅怀映丹心
“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的金色碑文在日光下愈发凝重。学员们列队拾级而上,脚步轻缓却格外坚定。
在英烈名录墙前,学员们驻足凝视,在老师的讲解中穿透时空。学员代表缓步上前,抚平缎带褶皱,敬献花篮,默哀。山风掠过松枝,似在呜咽,不少人悄然垂泪。“坚定执着追理想”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语句,而是眼前沉默的碑文,化作心底无声的誓言。
茨坪镇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像一部立体的史书。展柜里,一枚枚锈迹斑斑的徽章、一张张斑驳的文件,将井冈山精神具象成可触可感的历史切片。
薪火相传启新程
张冉、王滢两位老师以“歌声中的红色记忆”为钥,叩开情感之门。《映山红》的旋律响起,学员们轻声跟唱,眼前浮现出送郎当红军的客家妹子身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整齐合唱,歌声穿透窗棂。这不再是简单的传唱,而是跨越历史的精神呼应。
“以前读井冈山,是读历史事件;今日悟井冈山,是悟生命厚度。先辈把‘不可能’走成‘必由之路’,我们更应在新时代续写奋斗篇章。”来自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安2303班的实践队队员许祥瑞说。
一天的研学,从理论深耕到精神洗礼,从历史回溯到情感共振,井冈山精神的内核“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在活动中层层剥茧、深度浸润。来自公共管理学院行管2302班的刘宝元表示,井冈山精神是信仰的灯塔,照亮前行方向;是奋斗的标尺,丈量使命担当。实践队员们将以这次实践为契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学习、发扬“井冈山精神”,让井冈山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持续释放磅礴力量。
通讯员 刘宝元 许祥瑞
(本报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以便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