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位朋友打电话给我,请我去帮忙做一下他父亲的工作:他的父亲今年82岁了,入住了一家医养结合的机构,医生查房的时候发现父亲的心脏有早搏,就告诉老人心脏有问题,需要检查,但做了心电图后,没有发现很大的异常。尽管医生跟老人解释说问题不大,但老人不相信,心情十分紧张,不停地给子女打电话,要求尽快到医院去做检查。家属没有办法只有向我求助。
我来到病房,认真听诊了老人的心脏,发现是偶发的早搏,大约30秒左右一次,也就是一分钟2-3次,这种情况如果没有症状应该是不需要处理的,跟老人解释后,他依然不相信,我告诉他:您的心脏比我还要好。他不相信,我告诉他,我24小时的早搏有3000多次,这个数字又把他吓着了,我跟他一起计算,平均每分钟也只有2次左右,而且我没有做任何治疗。
“您年纪这么大了,心脏和我一样,还有什么担心的?”我的现身说法,才打消了老人的顾虑。
其实,这位老人的偶发早搏经过检查排除严重的疾病后,是可以不用处理的,告知老人本人是不合适的。经过了这次心脏风波,让我陷入了沉思,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告诉老人病情?
我们知道,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有些问题是需要紧急处理的,但相当一部分问题不是大问题,或者就是一个老年常见的问题,甚至是不需要处理的。
对于需要处理的紧急事件,如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等,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救治;但对于一些轻微的问题或者诊断不明的问题,可以联系家属,而对老人就不必详细告知,更不能夸大其词。
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更为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加上一些老人比较多疑,一有风吹草动就如临大敌,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麻烦,也给老人和家属带来了不必要的烦恼,甚至诱发疾病。
只要我们掌握了老人的特点,学会正确告知病情,是有利于老人身心健康的。(纪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