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是重庆十大文化符号之一,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94千米,自西向东依次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2月14日,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笔者第一次详尽的了解了长江的起源及形成过程。
导游介绍,长江三峡的形成,是强烈的造山运动所引起的海啸变迁及江河发育的结果。其中,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等结构运动对三峡地区地质构造的发展和地貌轮廓的奠定具有重要意义。三峡地区巨厚的石灰岩地层在各种流水和重力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三个狭窄陡峭的大峡谷,而砂岩等不易被溶蚀的地层则形成了宽阔平缓的河谷。
三峡这个名字的来源不仅是因为它独特的地理位置,还因为它曾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先秦的巴蜀政权到三国时期的吴蜀争霸,再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西迁,三峡都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古老的战争遗迹似乎仍在讲述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
从地质变迁到历史沧桑,从英雄事迹到美丽传说,无不体现着中华文明的深度和广度,在中国的土地上留下了独特而美丽的印记。
本报记者 盛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