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肖凯 通讯员 周珊)6月2日,31岁白领马女士开心的与医护人员分享复健喜悦。谁曾想,她曾因反复咳嗽、高热查出肺部感染,却因胸腔积液性质难辨一度让诊疗陷入困局。所幸医生通过胸腔镜下的“显微探案”,从胸膜组织的蛛丝马迹中锁定结核病灶,为这场悬而难决的诊疗谜题找到了答案。
马女士为一名重返职场的白领,性格要强的她不仅日均加班超3小时,同时为了追求“骨感身材”,更是连续半年以果蔬代餐为主食,长期高压、节食状态下,她的健康也亮起了红灯:每日有效休息不足5小时、BMI降至17.2、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甚至要靠抗焦虑药物才能维持睡眠。特别是她所在的办公区位于写字楼内圈,工位周边每日自然通风时间不足1小时。三重压力下,5月初,马女士出现持续性干咳,体温升至38.5℃,自行服用感冒、消炎药物,甚至诊所输液折腾一周均无效,她这才来到长江航运总医院·武汉脑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
完善检查,马女士被初步确诊为肺部感染合并左侧大量胸腔积液。然而,胸水生化提示腺苷脱氨酶 55U/L(结核相关指标),但痰涂片、气管镜灌洗液检测均未发现结核菌,为进一步明确诊断、精准施治,该科主任王倩主任医师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副主任医师黄江民为患者实施胸腔镜探查。当镜头深入胸腔,胸膜表面散在的灰黄色结节暴露疑点,病理切片中“干酪样坏死组织+朗格汉斯巨细胞”的出现,终于揭开真相——结核性胸膜炎。
“结核杆菌专挑免疫力薄弱的‘空子'钻。”王倩提醒,结核性胸膜炎重在预防:保证每日充足的睡眠,劳逸结合;饮食中每日蛋白质摄入不低于每公斤体重1.2g,杜绝极端节食;办公场所或居家应勤开窗通风,人群密集区域建议定期消毒。尤其年轻群体需警惕“过劳+节食”双重损耗,若出现持续一周以上的咳嗽、午后低热、盗汗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对应专科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