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健康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5年06月23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揭秘高原反应 守护高原之行

  在西藏冈仁波齐转山路上、青海三江源的雪山脚下,壮丽的高原风光吸引着无数旅行者奔赴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最近,网上有人爆料:因为高原反应,7天内逝去了两个年轻的生命,引发了我们对“高反”的关注。

  海拔每升高1000米,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就会下降约10%。当我们从低海拔地区快速进入3000米以上高原时,人体对缺氧的环境不能适应,会引发一系列生理应激反应,称为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高原反应通常在抵达高原后6—48小时内发作,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和呕吐等症状;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则是最致命的重症反应,前者因肺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积水,后者因颅内压升高引发脑组织肿胀。这些病理变化往往在24—48小时内迅速恶化,若未及时干预,死亡率可超过40%。

  当我们到了低氧的环境时,人体内的红细胞会加快生成的速度,试图通过更多的红细胞来增加携氧能力,以改善人体的缺氧情况,但这种代偿机制往往需要3—7天才能逐步完善。在此期间,身体会经历从适应到失衡的复杂过程,如果不能度过这段时间,就可能出现问题。 

  年龄、性别、体质并非决定高原反应的关键因素,而20—40岁的青壮年反而更容易出现重症反应,这与该群体的新陈代谢旺盛、耗氧量较高有关。当然,患有心肺疾病、高血压的人群风险更高,但即使是健康人,过度疲劳、剧烈运动或饮酒等增加氧耗的活动,也可能诱发致命反应。

  做好预防工作十分重要。进藏前要进行心肺功能评估,有严重疾病的人不建议到高原去。对确定进藏者,可以提前2—3周服用红景天等抗缺氧的药物,来提升机体适应能力。在进入高原后,不建议一次性到达海拔最高处,而应采取阶梯式适应法,即每升高500米停留2—3天,给身体足够的调整时间。

  进藏后,要注意气候条件的影响,高原夜间的温度可以骤降20℃左右,低温会导致血管的收缩,从而加重心脏的负担;另一方面,我们在干燥环境中可以引起人体发生脱水,进一步降低了血液携氧能力。在这些因素作用下,高原反应的发生可能会更突发性和更凶险。

  因此,我们到高原后,要充分休息好,任何活动都要放慢节奏,避免做剧烈的运动。同时,也不要吃得太饱,不要洗澡和洗头,这些都是避免氧耗增加,预防高原反应的有效方法。一旦出现呼吸困难等缺氧表现,就要及时吸氧。如果出现持续性头痛、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症状,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可以使用便携式氧气瓶暂时缓解缺氧,有条件的要快速转移到低海拔地区。

  (纪光伟)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江城科普
   第03版:科创江城
   第04版:健康生活
   第05版:环球扫描
   第06版:探秘新知
   第07版:特别关注
   第08版:科普智慧行
多学科诊疗 快速降伏“元凶”
急救技能培训 师生共筑应急安全网
新微创术,解放“家务手”
骨头缝冒“寒气”?交感神经链“崩溃”
揭秘高原反应 守护高原之行
武汉科技报健康生活04揭秘高原反应 守护高原之行 2025-06-23 2 2025年06月23日 星期一